生活环境

发布日期:2019-11-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衢州日报

生活环境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坐落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拥有1800年建城史的江南重镇衢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集聚区功能配套完善,生态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1994年衢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浙西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1、历史悠久

衢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汉初平三年(192)析太末置新安县,衢县自此而建。南朝陈永定三年(559)一度置信安郡,为衢地设领县建制之始。1985年建为省辖市。北宋末年,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孔子夫人的楷木像,离开山东曲阜,南迁至衢州,后敕建孔氏家庙,为宗庙。衢州人民自此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2、教育兴旺

衢州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即本科院校衢州学院和高职院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院校1所:衢州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所,其中普通中专3所,成人中专4所,职业高中33所。按举办部门分,教育部门办14所,其他部门办5所,民办职业高中20所。同时,还拥有多所全国、省、市重点中学。

3、生态优美

衢州生态优美,山水资源神奇秀丽。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生态环境优美,被确定为“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九个全国性生态良好的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5%,已知植物2300多种,被称为“浙西植物宝库”。

4、交通发达

衢州区位独特,四省通衢,边际旅游便捷。衢州处在华东地区多条黄金旅游线的结点上,是全国少数几个四省交界的市之一,自古被誉为“四省通衢、五路总头”,历史上即为浙闽赣皖边际的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现陆、水、空交通便捷,浙赣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衢州站有多趟直达杭、沪的动车组列车停靠;现已开通的杭金衢、龙丽温、杭新衢、衢南(南平)高速,在衢州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境内还有205、320国道以及四条省道;衢州民航,已开通至北京、深圳、厦门等地的航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衢州为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衢州到三清山、婺源、武夷山、千岛湖、龙虎山、黄山等名胜地旅游,车程都在两个小时以内。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位于衢州市区东南,距衢州机场、高速公路出口仅十分钟车程,205、320国道横穿而过。

5、旅游繁荣

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衢州旅游资源丰富,有“神奇山水,名城衢州”之称,境内有浙江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1处(江郎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孔氏南宗家庙、龙游湖镇舍利塔、衢州府城和江山三卿口制瓷作坊)、国家4A级旅游区9处(江郎山、龙游石窟、清漾、药王山、廿八都、龙游民居苑、天脊龙门、开化根博园、常山三衢石林)、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七里香溪、乌溪江)、国家森林公园5个(紫微山、钱江源、仙霞山、三衢山、浙江大竹海)、国家地质公园(常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古田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江郎山)各1处,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2处(江南儒城—衢州”、“千年古城之谜—龙游”)。“人文衢州、生态衢州、边际衢州、休闲衢州”是衢州旅游的基本概括。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是衢州最大的产业平台,最大的项目,最大的经济发展引擎。区内各项功能配套完善,现建有居民住宅小区、大型商贸超市、专业流通市场、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配套服务区块。城市中心广场、市民景观公园、园区交通道路、能源供给、城市给排水、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按照城市化标准规划建设,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区内道路与市区道路、国道320、沪昆高速公路无缝连接,离衢州机场路程2公里,设有宁波无水港。生活交通环境极其便利。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还是浙江省首批生态化示范工业园。区内综合绿化率在25%以上,主要道路绿化率100%,香樟、银杏等名贵绿化苗木随处可见,郁郁葱葱。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水平,优良等级大气天数达358天;出境水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2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列居全省第二,生态环境极其优越。而规划建设中的白沙服务业新城、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重点规划创意研发、商贸服务、教育培训、商业零售、文化体育、居住生活六大服务业。随着区内项目的高速发展,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的生活环境将越显适宜。


                                服务业局

                          二0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