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市这样抓——市经信局负责人解读《衢州市工业...

发布日期:2021-10-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视力保护色:

8月21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市科润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上榜,至此,全市已有8家“小巨人”企业;8月19日,龙游恒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至此,全市已有11家主板上市企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化之年。前不久,市政府正式下发实施《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记者采访了市经信局负责人。

聚力七大任务

七大任务包括链提升、强创新、绿色化、数字化、高能级、竞争力、开放性。

聚力链提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是围绕提升六大产业工程、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和招大引强工程。聚力强创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圈,主要是围绕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推进企业品牌标准建设。聚力绿色化,强化生态工业引领力,主要是落实“双碳”要求,实施亩均效益专项行动,加快低碳节能转型、推进绿色清洁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聚力数字化,加快数字化赋能提级,主要是实施数字化改革专项行动,构建以“产业大脑”为支撑的产业生态、推进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智能制造和突出耦合共生,深推“两业”融合发展。聚力高能级,增强梯级平台承载力,主要是实施高新区进位、开发区创强行动,推进工业主平台的能级提升、高新园区扩面进位和小微园提质扩量。聚力竞争力,培育雁阵式企业梯队,主要是实施培大育强行动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大企业、链主企业,推进企业梯次融通成长和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聚力开放性,借势借力一体化发展,主要是围绕加强国内外精准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衢州对外开放和推进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发展。

目标加压重实操

我省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全面落实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从衢州发展看,“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工业强市”目标不动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牵引,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2020年7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以来,我市摸清家底,形成《工业高质量发展前期研究报告》,委托省工信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其间,我市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和座谈交流,多次征求重点企业、主要区块和相关部门意见,收集反馈意见40余条,涉及体现绿色发展元素、突出产业链提升、平台能级提升、企业培育等方面内容,经30余次修改完善,今年7月中旬召开专家评审会。

规划突出了目标加压、充分衔接、注重实操。在总量、企业培育、亩均效益等关系到发展动能等关键指标上,深入分析研究,配套可行性、实操性,目标任务再跳一跳、冲一冲。充分衔接省市相关规划、方案,加以吸收完善。研究谋划工业十大专项行动,写入规划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具体到项目、企业和区块,压茬推进。

聚焦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和四省边际产业创新桥头堡。”《规划》在总结分析我市工业“十三五”成效、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基础上,提出工业高质量发展今后五年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构建“1+4+4”现代产业体系和优化构建空间布局)、七大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规划建议,到2025年,在总量规模上,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力争突破4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850亿元,力争10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3%以上。在质量效益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7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突破140万元/亩。在培大育强上,实施“1510”培育计划,全市拥有产值5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亿~500亿元企业5家、50亿~100亿元企业10家、10亿~50亿元企业超70家,上市公司力争达30家。在结构优化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

经前期梳理,在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梳理出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前瞻性提出以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为核心,构建我市工业“1+4+4”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即大力锻造新材料首位产业,培育做强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金属制品、特种纸、绿色门业家居、新型建材四大传统特色产业,形成新一轮的产业和产业链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按照“空间集约复合、要素共生集聚”的思路,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注重区域协同发力,优化生产力布局,进一步突出智造新城主平台支柱作用,强化各县(市、区)特色支撑,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互补协同的“1+4+N”的总体布局架构,即以智造新城为工业主平台引领、4个县(市)省级开发区为支撑、N个小微园(特色工业小镇)为融合共生的工业发展空间布局。